今天是
  • 无障碍服务
    您的位置:首页>工作动态

    【理“响”回声 龙检青年“说”】——“绥德地委旧址的一架纺车”

      时间2023-07-07

     1941年1月,中共绥德特委改称为中共绥德地方委员会,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方委员会组织。在中共绥德地委的坚强领导下,当地的各级党组织迅速恢复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,军民欢欣鼓舞,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,干部群众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,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迎接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
    朗读者:第三检察部副主任 李荣华


    一架纺车,从陕北农村征集得来,见证着当年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故事。1941年至1942年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,毛主席后来描述道:“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。”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,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军民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。在南泥湾以北两百多公里的绥德县郝家桥村,是中共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,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的模范村,通过开展“村村学习郝家桥,人人学习刘玉厚”活动,掀起了大生产热潮。纺车虽小,力量却大,党带领边区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,不仅减轻了群众的负担,解决了部队的生活困难,更对培养机关干部实事求是的劳动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

   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展厅里,有两行字十分醒目——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,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,“端端地”这是关中话,表示稳稳正正,也正是这两句话,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秘诀。2021年9月14日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。他指出,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,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,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,想在一起,干在一起,从纺一根线开始,从垦一亩荒起步。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精神,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

    文字来源于网络

    编辑:张曦文

    责编:王玉波

    审核:于    波